实现降碳目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,除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外,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也是重要方向。要真正发挥这些资金的作用,需尽快补齐能源企业和金融机构与碳相关的信息披露短板,谨防企业用降碳资金从事高碳活动。
“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有效落地。引导金融机构及时满足符合条件的煤电煤炭企业合理融资需求,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,发挥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作用,着力提升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。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基础上,通过提高效能有效减少碳排放。”在11月23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,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,将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资源投向绿色发展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。
吹风会召开前一周,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,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,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。绿色金融政策频出,为降碳行动疏解“钱”的难题,如何用好这些支持工具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。
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
据了解,2000亿元再贷款将专项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、煤炭清洁高效加工、煤电清洁高效利用、工业清洁燃烧和清洁供热、民用清洁采暖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。全国性银行向支持范围内符合标准的项目自主发放优惠贷款,利率与同期限档次贷款的市场报价利率大致持平,人民银行可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再贷款支持。
“资金支持方向明确,覆盖了煤炭生产、加工、煤电和甲烷利用等重点过程。通过相关环节的清洁高效利用,可以有效减少污染排放和碳排放。”平安证券分析师樊金璐认为,传统能源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,在新能源未能完全替代前,其清洁高效利用仍是推动碳减排的重要途径。也正因此,传统能源的安全绿色低碳转型成为资金支持的重点方向。
除了面向传统能源领域,人民银行还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以减少碳排放为导向,重点支持清洁能源、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领域。“初期重点领域范围突出‘小而精’,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,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,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。”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,碳减排支持工具是“做加法”,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,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,金融机构应按市场化、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,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。
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,为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到2060年,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约在139万亿元,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.6万亿元以上。资金从哪里来,缺口从何处补?发挥政策示范效应,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——方向越来越清晰。
与碳相关的信息披露需接受监督
为保障减排效果,上述负责人表示,申请支持工具时,需提供碳减排项目相关贷款的碳减排数据,并承诺对公众披露相关信息。金融机构参考碳减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、环评报告或市场认可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,以及贷款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,计算贷款的年度碳减排量。
金融机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后,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、项目数量、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,接受社会公众监督。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,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,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。
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,信息披露正是亟待加强的环节。“此前,企业并未被强制要求披露碳排放及碳足迹信息。金融机构也缺乏采集、计算和评估相关信息的能力和渠道,许多金融产品并没有与碳足迹挂钩。”民生银行副总经理欧阳爱东认为,金融机构需要将企业履约和减排情况纳入信贷评估体系,并判断企业减碳投资及行动规划对其未来估值的影响,以此来配套差别化金融政策。
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也称,与金融工具相配套,需要非常强的披露要求及披露执行能力。“在传统绿色金融领域,披露形式基本是以项目为主。比如一个项目能减多少碳、有没有实现预期,达到这个数之后就算做完了,属于一次性的静态披露。而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,披露要求有着实质区别。所承诺的减排路径能不能做到,要让社会、投资者、资本市场、监管部门相信,甚至引入第三方验证等机制,这是一个动态披露过程。否则,一家企业即便声称自己有相关技术路径,如果没有沿着这条路去做,最后仍可能是‘假转型’。”
防范手握绿色金融支持的“洗绿”行为
有了资金来源,如何更好发挥作用?多位专家坦言,目前不乏一些“洗绿”行为,有企业拿着绿色金融支持从事高碳活动。为此,亟待建立一套与绿色金融相配套的政策框架。
“一家煤电企业想转型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企业,到底做风电、光伏发电,还是把煤电设施改造为生物质混合掺烧装置,这些潜在的技术路径如何选择?不是光由金融专家说了算,需要行业人士共同论证识别。在不同地区、不同产业政策环境下,转型路径也有所不同,我们要在收集提炼的基础上,总结出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业、行业的技术路径,并制定明确的界定标准。凡是符合标准的路径,就应该得到更多金融资源支持。”马俊举例。
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徐洪峰认为,金融产品和工具的精准度有待提升。“以典型的煤炭依赖地区内蒙古为例,我们调研发现,面对很多绿色金融政策,他们往往用不上。诸如霍林郭勒这样的城市,产业链相对单一,主要从事煤炭开采、煤电、电解铝及加工生产。在整个链条上,能够获得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很少,通往低碳、零碳发展的路上,融资需求却又相当旺盛。对此,建议推动更多转型金融产品的开发。”
这一观点得到马俊的赞同。“比较典型的煤电企业,由于负债率高,很难借到钱。第一要务是把负债率降下来,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担心大幅下降,企业获得银行融资、发行债券的概率明显上升。除了财务激励,离不开其他政策资源。比如一家煤电企业做光伏,没有地怎么办?做生物质能源,如何获得稳定、低成本的来源保障?这些支持比融资本身更重要。在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,未来需要组合性的工具箱,而不是一两个金融工具即可。”
资料来源:中国能源报